誠徵全球代理商 Wanted global agents 點選左邊三條槓有更多內容 近日發現其他網路平台以低於公司或經銷價格販售輕能量仿品,請消費者注意,不明來源的產品皆沒有保固與保障唷!

健康資訊

科學家證實:體溫是調控細胞免疫反應的開關!

分享到

你知道嗎?科學家研究證實,體溫是調控免疫反應的開關!

體溫高、熱能、紅外線、體溫低、免疫力強、免疫力

發炎反應通常隨體溫的變化,但溫度在發炎反應的作用卻難以被研究證實。而最近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《PNAS》發表一篇由英國華威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,所研究的論文指出「體溫越高,身體啟動對抗癌症、傷口和感染的關鍵防禦系統的速度就越快!

 

啟動體內免疫反應的開關-NF-κB

NF-κB又叫做「核因子κB」,是一種控制DNA轉錄的蛋白複合體,存在於動物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中,當細胞接受到細菌或病毒、自由基、紫外線照射,尤其是產生免應反應時,NF-κB就會參予調節作用。 研究發現,人體在發燒時,發炎反應的信號可以活化加速NF-κB的開關作用,NF-κB蛋白複合體被發現,在免疫反應時會來回進出細胞核,關閉或開啟基因,幫助細胞對於發炎、感染或癌症做出正確反應,而當NF-κB不受控時,就會出現,例如:克羅恩氏病、牛皮癬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炎症反應。

 

研究證實 體溫是調控免疫反應的開關

實驗中的小鼠體溫對免疫反應產生顯著影響,睡眠期間的低體溫造成癌細胞容易擴散,這也解釋了輪班工作、睡眠紊亂和時差導致低體溫,而增加免疫疾病的風險;當體溫在34度時,NF-κB開關就會變慢,當體溫超過正常的37度時,例如:發燒,NF-κB開關就會加快。

研究證明,溫度變化會以生物機制改變細胞和組織中的發炎反應,這也說明呼吸道溫度降低時,容易鼻病毒感染,是因為較低溫度下,免疫反應也下降而造成的,研究也與現實中,寒冬會加劇流感疫情相符。此外,生活在高溫環境的小鼠罹患免疫反應和癌症的比例也低,也可解釋不同的體溫會改變免疫反應。

黃聖筑/文  許嘉真/圖

體溫高、熱能、紅外線、體溫下降、免疫力強、免疫力差

體溫下降免疫力少30%!日本醫學博士:逆轉癌症、病毒感染風險就靠一招

因為疫情的關係,體溫測量成了我們在這一個月以來最常做的事情之一。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,你的體溫好像很久沒有到過37℃?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是在36.0℃ 到 37.2℃之間,但我們目前的體溫都不到37℃的現象,是正常的嗎?

1851年,來自德國的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,透過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體溫數據,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6 – 37 ℃,這項數據一直延續至今。但是,近年來,許多科學家都認為,人類的體溫正處於不斷的下降中。

而就在2020年的1月7日,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報告,報告中確切的顯示出,自19世紀以來,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,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,成年人的體溫已經下降了0.4℃,如今人體的體溫由1851年的37℃降到了現在的36.6℃。

在我們所不知道的時候,37℃的人體體溫,就已然成為了歷史。

體溫高、體溫下降、免疫力強、免疫力差、溫度計

圖說:人類的自然體溫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。

 

「體溫下降」並非一件好事!會加重傳染病風險

從伊波拉病毒、SARS病毒、MERS原型病毒到最新爆發的新冠病毒,都有個共通點:可能起源於蝙蝠。然而集百毒於一身的蝙蝠,為什麼它自己能安然無恙?科學家發現,蝙蝠的通常體溫是在40℃甚至可能還要再高一點,這使得蝙蝠成為一個「長期發燒體」。

人發燒的過程,實際上也是免疫系統工作去殺死病毒細菌的過程,而蝙蝠這高達40℃的體溫,使得大部分病毒根本就不會在蝙蝠身上存活、停留超過24小時。

這也導致在蝙蝠成為了一個超級病毒篩選廠,它們身上攜帶的都是人體免疫系統很難消滅的病毒,基本上都是人發燒解決不了的,而人體恆定體溫的逐年下降,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這種危機。

為什麼體溫降低,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?

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指出,體溫每上升1℃,基礎代謝會提高13%;相反地,體溫下降1℃,免疫力少30%。體溫過低,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。

血液和循環系統是體溫維持的重要組織,在體溫高時,血液的流速也會加快,白血球就能更加迅速的發現體內的異常,並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,把病原體早早的清除。相反,體溫下降則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血液的流速就會放緩,白血球的工作效率也會因此大打折扣。

這種情況下的白血球,很難在第一時間裡發現體內的異物,即使發現了異物,其他白血球反應的速度也會慢,這就給予了病毒可乘之機,也使得機體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,從而引發疾病。

體溫降低,或許讓癌症和我們的距離變得更近

事實上,作為免疫系統的主力軍,白血球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,它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,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。癌症離我們從來就不算很遠,甚至有科學家認為,近年來癌症發病率上升,和人體體溫的下降存在著一定的關係。

而據科學家的相關推算,如果我們的體溫下降1℃,免疫力就會相應降低近30%,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每天會漏掉近千個癌細胞,使其可以瘋狂繁殖。

圖說:溫度過低,各種疾病的風險都提高!

缺乏運動導致現代人體溫的降低!提升肌肉量才能逆轉體溫溜滑梯

在170年間,人類的下降了0.4℃,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,科學家認為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人們好像變得越來越懶了。

雖然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,是一個人甚麼都不做的時候的自然消耗,但肌肉卻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。較少的肌肉,意味著一個人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。而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,即使什麼也不做,相對來講也比肌肉含量低的人消耗的能量要多。

基礎代謝下降,能量消耗就會減少,內臟脂肪就會增加。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(或者脂肪細胞因子),會引起血管炎,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,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,導致癌症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諸多疾病。

從飲食、運動訓練肌肉

肌肉需要靠運動加上飲食雙重訓練,在運動及重量訓練中,肌肉需要承受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,讓細胞產生細微的損傷,讓受損傷的細胞產生一種細胞因子,啟動肌肉修復增長的機制。

當稍微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,破壞肌肉纖維後,身體就需要攝取蛋白質來修復肌肉,幫助肌肉增長並建構身體組成。如果把增肌比喻成蓋房子,那麼蛋白質就像蓋房子所需要的磚頭,所以若民眾想要達到健身的成效,需要配合科學的飲食,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。

除了攝取蛋白質以外,更要攝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,因為人體約有60%左右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,它可以讓增肌者在中高強度的無氧運動下提供能量,並同時可以防止身體分解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,避免肌肉流失。

 

文/林以璿 圖/何宜庭

參考資料: Body temperature: What is the new normal?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

文章取自:
https://heho.com.tw/archives/73681